長久以來,基督宗教思想家們一直把聖體聖事和十字架聯繫在一起——當我們在聖週四舉行主的晚餐,以及聖週五紀念主受難,當缺失的內容(指不舉行彌撒、掩蓋聖像或移除十字架等)在耶穌之死時達到高潮。當我們把它們和默禱的經驗聯繫起來,我們可以明白為何它們都為人類狀況帶來了治癒,為何稱聖周是“救恩歷史的高潮”。
聖體聖事意味著感恩,向我們展示了感恩是我們的真實本性,源於存在的喜悅,而非擁有的滿足。內心不斷抱怨並執著於缺乏之物的習慣被暫停。我們發現,幸福來自於感恩,而非依賴於幸福的感恩。同樣地,我們可能會在憤怒、不滿和抱怨中坐下來默禱。我們開始挖掘這些可能累積多年的岩層。但我們下定決心穿越一波又一波的消極或幻想持續念短誦,僅此而已。我們放下舊的東西,讓它死去,快樂之泉再次湧動。
這種自願的缺失達致神貧、自我接納和謙卑,我們需要用天主愛我們的愛來愛他。默禱很快就會提醒我們,我們不是和天主戀愛,這是幻想,是我們沐浴在天主的愛中。默觀和聖體是配合的治癒方法,一個被治癒的人如何能不感恩呢?
聖體總被視為“整合個體”的良藥。在慶祝感恩祭的過程中,我們感受到神聖醫生的關懷和關注在共融的團體中傳遞。對治療師的信任使療愈通過關係這一媒介發生。然而,若非耶穌在十字架上接納的棄絕,他就不會出現在聖體中,也不會出現在我們默禱的靜默中。因為他的精神不斷釋出,無限的聯繫成為可能。
今天,普世的基督徒都崇拜十字架。在美麗穀,我們將跪下來觸摸它,作為對其力量的謙卑尊重,這遠遠超出我們所能解釋的範圍。這比僅僅將十字架視為人類很少有能力做到的正直的悲劇、高尚的例子更深刻。更具洞察力的是,親吻或觸碰木質十字架的崇敬行為,是承認這是一個歷史事件,在時間推移中觸摸和治癒人類的本性。
同理,嘗試表達,比語言能處理的要多得多。明天之後的漫長沉默是必要的。從這種沉默中湧出的是健康的洪流,生命的充實,治癒使我們得以恢復,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,看到一切和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