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四旬期反思

聖周星期五:救主受難紀念

29 Mar 2024

 

從孩提時代起,福音書對耶穌生命最後幾天和最後幾個小時的描述就一直吸引著我,讓我著迷,因為這些描述具有極其重要和意義。 故事的每一部分都是我的一部分。 在經歷了相當有趣的聖週四慶祝活動之後,當我們在美麗谷準備受難節時,我們可能會感覺「這就是生活」:今天慶祝,明天有壞消息或更糟。 這種歡樂與痛苦的循環有意義嗎? 或只是接受我們必須接受的事情? 但是,問這個問題感覺就像沒有抓住重點,在不存在的情況下尋找解釋。


當無法解釋某件事時,就看統計數據。 總的來說,福音書用了不成比例的篇幅來描述這最後的幾個小時:關於這位 33 歲男人的所有福音書裡,有 30% 是在描述他最後的兩三天。 最深遠的《若望福音》給了 43%,而《馬爾谷福音》則給了最短的第一部福音書的 40%。 儘管福音書仍然沒有對其含義做出任何解釋,但測量它感覺更好。 為什麼他的死如此重要? 為什麼不能更包含他的早年生活、他的個性,尤其是他的教誨,並減少最後的時刻?


因此,雖然耶穌受難節對我來說如此重要,但我無法輕易說出原因。 我最初被教導的——耶穌因為我們的原罪而死——是經典的「贖罪理論」。 即使在我年輕的時候,贖罪理論也沒有說服我,儘管我沒有反對它。 維根斯坦相信復活只能透過愛來理解,他說「對於我們不能說的,我們必須保持沉默。」


我將再擠幾句話來解釋:為什麼這種沉默的反應,可以應用在嘗試解釋耶穌之死。 首先,細節具有令人難忘的力量——最後的說話(「父啊!寬赦他們罷!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」;「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」(對被釘在他旁邊的盗賊說);「我渴」; 「完成了」)背著十字架、士兵抽籤、伯多祿三次不認主等場景。 它們似乎都非常重要、不可避免、可預測、實現命運,但卻無法解釋和無法解釋。


一種解釋是,這種描述不僅僅是歷史敘述,而是透過復活了的耶穌當下的經驗,過濾出來的集體記憶。 就好像耶穌在親自講述這個故事:不是為了給予解釋,而是透過我們的自由選擇來拉近我們與祂的距離。


如果他沒有復活,為什麼還要講這個故事?

 

在聖周五的禮儀中——就像每年重複的全球守靈祈禱一樣——在他的葬禮上會誦讀耶穌受難敘述。但到了朝拜十字聖木,卻令人驚嘆地解釋了一切。 人們被邀請靜靜地走上前來——如果他們願意的話——跪在十字架前,或者親吻,或者只是靜靜地觸摸十字架的木頭。

 

當我這樣做時,我覺得——也許就像所有站出來的人一樣——好像這是確定的、真實的東西,我不需要解釋它。 我們不必證明我們所愛的東西是合理的。 比解釋更重要的是在一種新的現實中與真實人物的真實相遇。

 


文之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