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天使報喜節,是人類真正得救的始端,距離救主聖誕倒數九個月。這件歷史上最常提起及具代表性的事——一位天使出現在一個十幾歲的年輕女孩面前(莎士比亞筆下的茱麗葉是十三歲),告訴女孩不要害怕,因為她已被選中要誕下一個名叫耶穌的孩子。年輕的瑪利亞以謙恭且簡單地回應上主——「上主的婢女,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!」(路1:38);而貞女瑪利亞的受孕,是她在聖神的護蔭下完成的,顯示上主愛人救世工程的開始。
這個〈新約〉故事,偉大及奧秘地簡單,是現代理性主義思潮難以理解的,因為那是對於事情實理,一份神妙或超理性的視野。而我們亦需要自問是否願意去理解當中的底蘊。當我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,我們只需對上主的奧秘抱持開放與謙信的態度,傾聽後不將情節單純地視為「一個童話故事」。我們只要不斷重複地思考與細聽這個上主賜給我們的救世奧蹟,直到心生敬畏取代我們的疑惑。或許,我們的焦點並不是想像天使有多美麗優雅,反而是聚焦瑪利亞在當時遇到這個奧蹟時的困境。她從理性的懷疑——「這怎麼可能?」,迅速轉變意念,完全信靠及服從上主的安排——「上主的婢女,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!」(路1:26-38)
關注瑪利亞的回應,比試圖解構文字或想像當時實際發生何事(如果有的話)來得尊重與有效。所有傳統的神聖經卷也堅決抵制這種思維,並要求我們堅持馴服於那種未知且權威的說法。如果我們想要理解的話,世界各地的聖堂和畫廊也不難發現有關《天使報喜》的畫作,那種溫柔且有力的美感,幫助我們在尚未理解或體會的情況下,從視覺感染我們相信這個故事乃源於神聖的真理。
我們不應該在聖周慶祝天使報喜,而另一部福音描述了住在伯達尼(Bethany)的瑪爾大、她的妹妹瑪利亞和兄弟拉匝祿(耶穌從死裏讓他復活);在耶穌死前一星期的晚餐上,他們招待了耶穌。瑪利亞,是沉思的象徵,因為她曾用香液傅抹過主——拿爾多;不僅具有芳香的氣味,也有鎮靜的藥草特性。瑪利亞用香液抹過耶穌的腳,當時猶達斯依斯加略指責她本可以將香液賣得許多錢,並施捨給窮人(瑪26:7-13),而耶穌則指她「作了一件善事」。
兩部福音書的內容都違反邏輯的理性,但兩者反而像一把打開心靈智慧的鑰匙,為我們帶來極大的聯想與思考空間。當封閉的空間意迫和我們判斷的思維模式不同時——我們會透過美或愛,或透過言語或沉默,領悟那些超乎我們能力或視野以外的未知深度。【正如卡繆(1913-1960)所言:】「我們不能創造體驗,我們必須只有經歷體驗。」
文之光
Copyright © 2024. The World Community for Christian Meditation (WCCM) Hong Kong,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