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所要做的,你快去做罷!」
(若 13:21-38)
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真正動機是什麼?當我們回首往事時,也許是多年以後,面對這個問題,我們看待自己時,可能會以敏銳的客觀態度,但也可以是真正的溫和態度。考慮一下,我們或會想,「我當時還年輕」或「我不知道我現在所知道的」。而對於最近的決定,由於時間上不透徹,我們可能對自己不那麼友善,或者,如果問題涉及別人的不當行為,我們可能確實是非常嚴厲的判斷者。
我們對過去的自我和他人的動機的不確定性,揭示了人類身處於不斷的建構之中。我是誰?這是一個不可能回答的問題。然而,這是人類的基本疑問。這疑問伴隨著我們整個有意識的生活:從孩提時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萌動,到死前最後一絲思想的閃現。也許這只是對我們如何改變的驚嘆表達:仍未完成並且不知何故還是同一個人。一些評論者認為,耶穌並沒有完全意識到他是誰,以及他的人性獨特結合了什麼,直到他在問「你為什麼拋棄了我?」或說「完成了」。真正的自知之明隨時日和經驗逐漸增長。如此一來,「我是誰」這個問題的棱角就變得柔和了,我們明白,我們不僅僅是存在的:我們更是有歸屬的。
耶穌在整部福音中都表現出高度的自我理解.;在今天關於猶達斯的福音中,這理解伴隨著我們看到他非凡的同情心,和對他人的洞察力:猶達斯是復活節奧秘的主要關鍵之一。在最後晚餐中,耶穌深感不安,並透露他的一位親密門徒將背叛他。耶穌的朋友們想知道他是什麼意思,而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他們是多麼的人性化。 (一如昨天,我們了解到門徒有一個共同基金,並可能進行了籌款活動)。
伯多祿問坐在耶穌旁邊的心愛門徒若望,誰是罪魁禍首,而耶穌回應他的靈魂朋友,(好像他不會回應任何其他人一樣),他說他會給負賣者一片麵餅。耶穌把麵餅蘸了點什麼,然後遞給了猶達斯:就是那片他說「這是我的身體」的麵餅。耶穌是在充份洞悉猶達斯的背叛下,把自己交給了負賣者;甚至在猶達斯犯罪之前就原諒了他。在那一刻,當猶達斯拿起麵餅時,「撒殫進入了他的心」。耶穌說,「你所要做的,你快去做罷!」。他與背叛者的交流,超越了審判和怨恨。
猶達斯離開了桌子, 「正是黑夜」。動機的問題不僅無法回答,而且無關緊要。現在暴露的真正問題是「這事情發生的目的為何?」而當這種交流發生的現實維度,已經擴展到超出理性時,就有如同情心,罪惡本身和邪惡雖使人的思想變得黑暗,相較於它們所造成的分裂,人們都在能合一中找到更高的意義,理性維度中的對立面在神聖的維度中合一起來。這種團結「光照惡人,也光照善人,善待義人和不義的人 (光照惡人,也光照善人;降雨給義人,也給不義的人 瑪 5:45)」。或者,正如朱利安修女Julian of Norwich 後來說的那樣:
「罪是必要的。但一切都會變好,各式各樣樣事情都會變好」(《聖愛啟示》)
Copyright © 2025. The World Community for Christian Meditation (WCCM) Hong Kong, All Rights Reserved